Peter Barcaba,奧地利鋼琴家,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教授。
-
帕格尼尼(1782.10.27-1840.5.27),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是世界公認的最富有技巧和傳奇色彩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對19世紀的音樂風格有著非同尋常的影響。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豐富,情緒激奮,如癡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樂會上才華橫溢地即興演奏。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斷小提琴上的一兩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繼續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幾乎懾服了歐洲所有的藝術家,如文學大師司湯達、巴爾扎克、梅涅、大仲馬,音樂大師肖邦、舒曼、李斯特等,聽過他的演奏無不為之激動不已。
帕格尼尼的演奏將小提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為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不僅影響了后來的小提琴作品,也影響了后來的鋼琴作品。他還將吉它的技巧運用于小提琴的演奏中,大大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由于技巧保密,他生前出版作品極少,絕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作品有《bE大調協奏曲》、《二十四首隨想曲》、《女巫之舞》、《無窮動》、《威尼斯狂歡節》等。 著名的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弦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
作為演奏家,帕格尼尼以許多超越常規的手法來吸引聽眾,有些技巧以前從未有人用過,屬于他的獨創。他的小提琴演奏音調優美動聽,音色溫和,純凈無瑕,雙音和泛音的運用發展到令人難以想象的程度。帕格尼尼還經常使用左手撥弦與右手運弓同時進行的演奏方法以及許多其他獨特的指法和弓法。他常常在音樂會上作精彩的即興演奏,取得了驚人的效果。帕格尼尼還是第一個在公開場合憑記憶演奏大型作品的小提琴家。他運用多種新穎的方法,擴大了小提琴的演奏技術,為現代小提琴演奏藝術奠定了寬廣的基礎。鐘聲(La Campanella) 小提琴獨奏" -
帕格尼尼這個名字,總是與小提琴有著不解之緣。但是,帕格尼尼在吉它方面的造詣,則鮮為人知。事實上,帕格尼尼不但會演奏吉它,而且完全稱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吉它家。帕格尼尼為了潛心研究吉它,曾放棄了公開的小提琴演奏活動達數年之久。
歐洲的古典吉它藝術在十八世紀曾盛極一時,這與當時的幾位吉它藝術家如索爾、阿瓜多、朱里亞尼的努力倡導是分不開的。這幾位杰出人物作古之后,歐洲古典吉它藝術一時趨向衰落,直到十九世紀中后期才得以復興。
帕格尼尼研究吉它的時代,正是古典吉它藝術處于低潮之時。他將許多吉它演奏技法有機地"移植"到了小提琴上,大大增強了小提琴的表現力。帕格尼尼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也留下不少吉它曲,都堪稱藝術精品。有趣的是,他的小提琴曲幾乎都以技巧艱深而著稱,但他的吉它曲卻很少有"炫技之作",大多平易而優美。
帕格尼尼是吉它藝術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這不僅是因為他留下了幾首堪稱珍品的吉它曲,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在吉它藝術處于低潮之時對吉它藝術苦心扶植,為吉它藝術在十九世紀中后期的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